幸福就在为村民服务中——九江湖口付垅乡夏贩村党支部书记夏海华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编辑:周学军 发布: 2021-06-01 09:19

“如果你助人为乐,那么无私奉献,就是你最大的幸福。如果把村民的幸福当成我们的幸福,那么,幸福就在为村民服务中”。这是九江湖口付垅乡夏坂村支书夏海华在江西广播电台“好人帮好人,为感动发声”节目中的一段话。

夏海华生于20世纪六十年代,中等身材,黑黑的皮肤,满脸的皱纹和黑白相间的头发,写满了沧桑和倔强。1984年入伍,四年的军旅生涯炼就了他坚毅果断的个性,凭忠诚能干,他于1988年加入党组织。退伍返乡后,他身体力行谱写了为村民服务的新篇章。

爱心桥,连起党群互信心

夏海华是土生土长的夏贩村人,在此读书、成长。他熟悉村里的一草一木,也充满对家乡的深爱之情。

1990年的一个寒冷的冬天,他经过夏坂村小学,看到老师在用学生们从家里带来的塑料布钉窗子,抵挡寒风。原来,学校维修经费短缺,无力安装玻璃窗。他二话没说,量好窗子尺寸,请师傅裁好玻璃,当天就跟老师一起把各教室的窗户装上了玻璃。“谢谢!”老师紧紧握着他的手,但他轻描淡写地回应:“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是我该做的。”学校老师再次感谢他为孩子们播下了爱心的种子。

90年代,夏海华从部队回来后,远赴沿海务工。虽然辛苦,但一年的收入不少,一家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一天他接到乡里打来的一个电话,希望他回夏贩村工作。他没有犹豫地答应了,并劝慰妻子:就因为村里穷,我才要回去摘掉村里的穷帽子,我是党员,既然乡里给了我这个机会,我就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夫妻俩当天就买了返乡的车票。

走到进村的门口港,夏海华发现桥被大水冲毁了,取而代之的是三根树扎起的临时桥。有个老妇人正战战兢兢爬着树桥过港。他一阵心痛,牵起了过桥的老人,决定尽快修起这座桥。

回到村里,他就筹划着修桥大计,但资金是瓶颈,桥谁不想修啊,最终都知难而退。他就不信这个邪,要做为村民利益知难而进的人。于是他做好预算,千方百计找相关部门争取资金。精诚所致,金石为开,他的执着终于感动了领导,争取到了部分资金。但还有部分资金必须自筹,仅让村民集资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多次修桥,多次集资,但总是资金不够。在村民的潜意识里,对村干部产生了不信任感。

“一定要修座牢固的桥,连起党群互信的心。”他下定了决心,先联络村里外面发展不错的人士,看到他的诚意,这些人伸出了援助之手。但离总预算还是有些差距,他号召村民先出工,筹款的事放后。

修桥的日子,他迎星出,披星归。为了节约成本,加快进度,打桥桩时,他跳进刺骨的水中打桩……晚上回家,妻子端来热水为他敷腿。儿子问:爸,大家都是帮我家修桥吧,他笑了。妻子噙着泪:是大家的桥,也是咱家的桥。人心是肉长的,他的表现,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再一次的筹款会上,村民们筹集了资金,桥很快修好。20余年过去了,夏坂的党群关系也如那座他领村民们所修的桥牢固地横卧在门口港上。

抓村建,摘掉软弱涣散帽

俗话说:没经历三伏三九,就不能体会酷热严寒。参加村部工作20余年来,他几起几落,最终得到了上级和村民的肯定。2015年,他再次主持夏坂村工作,建村部,建新农村,带领村委一班人,为乡党委分忧,为村民谋利,摘掉了软弱涣散帽子。

村党支部是我党基层组织,发挥着联系群众,模范先锋的作用。作为一名老党员,夏海华以身作则,吃苦在前,冲锋在前,用行动发声。在他的感召下,村支部党员们个个干劲足,以往推诿、扯皮的现象也不见了。同时,夏海华积极组织党支部成员学习党的知识与理论,加强理论修养、提升干部作风,面对办事群众不摆谱,不甩脸,每件事情都认真办理,与群众打成一片,党群干部日益紧密。

为了村部建设,一部崭新的皮卡开成了千疮百孔的破烂;一栋栋村部新楼在崛起,一套自己家里的安置房却没钱拿钥匙。所以,有人说,“海华,你也50几的人了,你图么得?”“我图的是为证明我能为夏坂人民做实事,有人认可,我就知足”。夏海华就是这样用行动体现了党群关系的鱼水情;彰显了组织利益高于一切、先集体后个人、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的优秀共产党员的品质。

创佳绩,争做村建领头羊

2016年,夏海华再次担任村支书。进入新世纪后,村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夏海华仍不满足。他心里念着要让每个村民都脱贫,过上小康生活,也让村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说干就干,夏海华带领村部建起了夏坂村文化活动中心,内设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戏台、青阳腔展示馆、培训室、书画室。开展了青阳腔汇演、培训、青阳腔展示馆全年免费开放等多种活动。得到省、市、县领导的高度评价。

建起了居家养老中心,全村60岁以上老人免费体验伙食一次,现在天天有人在中心开展文娱活动和用餐。县内外乡村和省市领导多次来学习取经、考察调研。党建工作被县组织部门多次表扬。

通过三年不懈努力,2019年夏坂村成功创建国家级防灾减灾示范社区,提高了村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2020年疫情期间,他吃住在村部,身先士卒,值岗、走访、帮助留守老人,总能看见他忙碌的身影,7月洪水来临之时,为了村合作社种植的100多亩红薯,他总是铁耙不离手,清沟排水,才有了年终8万多元的红薯粉收入,确保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多元。2020年,全村17户贫困户68人全部脱贫,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进入村合作社就业,实现了脱贫的目标。

有位老人拉着他的手:“夏坂村今天的样子,我们感谢您!”有位打工回乡的小伙子率性的说:“夏坂,硬要海华老倌搞,村里的变化叫人服。”(李双泉/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