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促进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自觉肩负良好社会风尚的社会责任。九江柴桑区城子镇邓见亮自退居二线以来,一直在社会中为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努力践行着一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成为红军道上一位默默守望的“老兵”。
关心集体,热爱公益事业
邓见亮原在城子镇彭湾村工作过多年,长期实践,让他与该村群众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使他深深热爱着那片红土地,更乐于为该村公益事业奉献出自己一片热诚。
2018年,正值彭湾村在努力打造赤湖游击队指挥部旧址——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作为一位曾经在军营里生活过的邓见亮格外关心,并经常主动协助村委搜集资料,走访红军后代,参与建设。
邓见亮儿子和媳妇都在外务工,岳母八十多岁,两个孙子都在上幼儿园,家里一切全靠妻子一人在扛。为了全面掌握一手资料,准确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他曾经专程前往南昌、新余等地参观学习。
邓见亮为什么如此关心城子镇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建设呢?
正如他所说:“一件件英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一位位英雄人物都是我们的亲人,为先烈建馆立碑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把城子镇红色基因传承好,把红色故事讲好,这是我应该做的。”
正是这份热爱,这份忠诚,才让邓见亮为积极打造城子镇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忘了无数个日日夜夜,自觉肩负起了这份社会责任。
身体力行,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纯粹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没有任何报酬,也没有任何个人利益存在。两年过去,赤湖游击队指挥部旧址,从旧址修复、资料整理、以及文物收集,到烈士后代的走访,总算初步完成。然而,面对接连不断前来参观的队伍,为清晰介绍赤湖游击队革命时期的发展历程和战斗故事,在彭湾村有限资金,不能聘请优秀讲解员的条件下,年近六旬的邓见亮主动承担义务讲解员。特别是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前夕,赤湖游击队旧址荣获九江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之时,邓见亮每天要为前来参观学习的团队义务讲解,日均四至五场,高达八、九场。据初步统计,近年来,邓见亮义务为各党团组织、社会团体及在校学生近2万人进行了讲解,每场大约在一小时左右。无论炎热酷暑或节假日他同样要以最好状态热情接待参观者,甚至有时连中午休息的时间都没有。
有次,邓见亮和彭湾村主任但海珍在十里外赤湖边,搜集到赤湖游击队曾经使用过的木船,特别兴奋,并立即与渔民一道从一栋土楼上,把重约千余斤的船只放下来,运回到旧址。
邓见亮把这项公益性活动,当作心中神圣职责,严格要求自己主动作为。他的行为举止一度被人们誉为“红军后代”矢志不移,也默默感染了无数前来参观学习的人。
弘扬理想信念,营造文明乡风
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打造,旨在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文明新风尚,通过几年的精心策划,彭湾村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创建,已取得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火龙果红军园的建设,虾稻、果蔬产业的发展,仅2020年,为彭湾村集体经济收入创造了近百万元,并且带动全村30多位困难群众如期脱贫。同时,为促进城子镇经济发展、宣传城子镇土特产品,树立了良好的文明窗口,起到了带头作用。
尤其在学校文明教育中,赤湖游击队的故事,通过邓见亮生动讲解,让红色的革命理想和信念种子,在后一代心中从小也得到良好传承和弘扬。
乐于担当,勇于肩负社会责任
2020年3月,赤湖游击队指挥部旧址,在区委、区政府的指示下,决定实施提升工程改造,接到任务后,邓见亮如虎添翼、干劲倍增。那时,其岳母患心脑血管疾病,妻子也生病,均在九江市中医院住院,为了及时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他每天忙到深夜一、两点,次日,五点又接着工作,甚至连岳母的病情都顾不上,只好请义工照顾,妻子和儿子、媳妇也都理解。
为节省资金,在旧址修复加固中,邓见亮会同村干部力求做到怎样出郊果又节减投入。旧址堂屋栵架加固项目他与湖口厂家,几乎磨破了嘴皮,最终才使厂家收了个成本价。几年来,他一边积极参与旧址建设,一边每天坚持负责旧址的日常管理,做到早开门,晚关门,风雨天察看瓦房是否漏水,以防造成对文物件损坏。为了这份义务工作,邓见亮几乎是日夜透支着自己身体在战斗,从旧址修复、资料整理、文物收集,到烈士后代走访,故事的加工,他要做大量的工作,阅读学习大量的党史资料。
为及时完成好上墙宣传版块资料,今年3~5月份,邓见亮与镇村几位年轻干部黄恩群、汪为建、周伟琦等连续工作几个通宵,每天几乎是早晨6点忙至深夜。
2020年,邓见亮又协助龙江湖村积极打造新四军江南抗日挺进支队陈列室工作,同样取得了社会的好评。
区组织部、镇村领导和已调离城子镇工作的汪子峰同志经常关切地说,老邓,要注意身体!工作不要超负荷。邓见亮总是笑着说,没问题,忙点好。
这就是柴桑区城子镇一位热爱公益的老兵、老党员、老干部,用一颗忠于党、忠于人民的赤诚心,为我们树立的榜样!(通讯员 朱承星/图文)